event_title5

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論壇

討論主題

金融科技變遷,對企業生態及營商帶來的新契機
Play Video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KPMG 合夥人, 審計; 資本市場發展主管合夥人, 香港 李令德女士

論壇主持

李令德女士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KPMG
合夥人, 審計;
資本市場發展主管合夥人, 香港

莫偉軒先生
論壇講者
莫偉軒先生
香港科技園公司策略夥伴總監
周駱美琪女士
論壇講者
周駱美琪女士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及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博士, JP
論壇講者
洪爲民博士, JP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及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
首席聯絡官

論壇內容

香港金融科技現況

香港位處於中國、亞洲,以及世界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香港金融體系裏有內地銀行、香港銀行,以及跨國企業銀行,可見在先天條件方面,香港營造一個良好的金融科技環境。

 

於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指出,香港在營商環境和人力資本兩方面位列全球第三,在投資管理方面位列全球第四,銀行及保險分別位列第五及第六,而金融科技亦位列全球第五,由以上排名可見香港是全球具競爭力的金融中心。

 

金融科技為金融機構帶來不少便利及好處,例如以大數據分析及雲端運算進行風險管理,可以快速識別到KIC或AM的風險程度,有助降低銀行風險,另外亦有效提供平台讓企業與客戶溝通,特別在疫情期間,可以不需與客戶面對面接觸。

 

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有賴政府及監管機構的支持,現時香港已有8間虛擬銀行、4間虛擬保險公司,證監會亦就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出新的指引,使整個金融科技生態圈變得更全面、安全及可靠。

金融科技變遷,對企業生態及營商帶來的新契機

主持人問及在現時行業周期及環境變遷,有哪幾種初創企業在未來的發展潛力較好?從事資訊科技工作超過30年的洪為民博士就此問題作出意見,他認為很難一概而論,但同意主持人上述所說,政府大力支持金融科技,使其迅速發展,如FPS及數字資產等。


洪博士解釋金融是一種寄附著實體經濟的服務,而就我們所見在電箱年代後,實體經濟及貿易方式正在改變。而現時新創的eKYC(Know Your Customer)、EML付款,以及Chatbot技術是重要的,不過這些金融科技只是由實體變成電子化,他認為未來需要發展得更完善及全面。

 

而且,洪博士認為香港的金融科技在B2C方面較為落後,而真正的價值在B2B方面,因此對於初創企業的未來發展可多加注意B2B方面。而在COVID-19的情況下,全球供應鏈也有巨大轉變,金融科技如何應付這個巨大轉變?


雖然香港在金融方面名列前茅,但與頭一、二位比較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因為香港優良的先天條件,對發展金融科技有很大的優勢,因此未來的金融科技應拓闊金融場景。

 

主持人聽後,亦補充初創企業在發明金融科技的新產品時,需要多了解現時的金融趨勢,以及考慮其前瞻性,才能為香港金融帶來新的改變。

金融科技變遷,香港科技園如何幫助初創企業適應到變遷的環境呢?

香港科技園公司策略夥伴總監莫偉軒先生指出,在這個世代有危才有機,如果沒有變遷,我們就會停留在舒適圈內,因此他認為金融科技變遷未必是壞事。

另外,在過往10至20年,科學園投放不少資源推動初創企業,無論是在金融科技或是其他科技行業,亦有少許成績,如香港在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的排名直線上升。

 

香港除了是一個金融中心之外,亦是世界的商業中心,有不同行業、大機構設立在香港,因此企業創新科技亦是重要的。


莫先生分享在多年前,不少初創科技公司即使有良好嘅技術,也很難進入到香港或者內地的大公司,但金融科技變遷、COVID-19以及中美關係等等問題出現,令以上的情況有所改變,即使有不少行業出現裁員情況,但反而有關創新科技的新興行業營運而生,更有大公司特意設立一個企業創新科技部門,可見商機無限。

 

而科學園為初創企業提供三大服務︰科技支援、資金支援,以及與企業對接。近月來,為推動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銀行業開放API(應用程式介面)、將應用場景數據、真實及虛擬數據,有助開發者更易獲取資訊,發揮商業創意,將數據應用到日常生活情景,從而有助開拓新創新金融產品,而未來將會與不少於6間銀行、4間保險公司合作,繼續促進數據交換,以助不同行業實現企業創新,構建蓬勃的開放API生態系統。

 

莫先生最後指出在香港這個發展成熟的商業社會,如果初創企業的新產品可以在香港不同行業成功落戶的話,當到國際市場時應受性很高,他認為這點對香港來講是好大的優勢。

就創業基金而言,如何平衡到投資與回報?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周駱美琪女士認為每個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及每位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都希望找到獨角獸(Unicorn),即未上市,但市值已逾10億美金的科技公司,而如何分析是否回報率高的公司,主要有三點︰


1. 創業的點子,未來可否幫到公司發展,衝出香港;
2. 團隊,如果主力想成為以科技技術為主(tech-heavy)的公司,而團隊的科技部分是否應付,最好就是以往曾經創業亦成功,這就是加分位
3. 產品的應受性,產品是否可以解決問題,不論是香港、或者任何一個東南亞國家等都能解決到痛點,這就可以為公司製造未來長遠發展。

 

香港創業基金旨在扶助香港初創企業,支持發展具創新、創意的數碼科技點子,而過往已資助40間企業,超過三分之一都是以金融科技為主的公司。香港始終也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人才輩出,而且不少人才更在不同行業的大公司工作,深知行業的痛點,當自立門戶發展金融科技,更能針對性以金融科技解決該行業痛點。

 

而且周女士認為現時金融科技變遷,以及COVID-19的環境下,更能加速金融科技發展,例如以往大公司只是形式上支持初創企業,但現時會主動了解初創企業的產品能否解決公司問題,因此現時對於初創企業是一個機會。


不過初創企業為大公司服務的同時,亦需要解決技術含量,以及在應付大公司也會學習到不同的技能。

金融科技未來在大灣區的發展潛能或潛在危機

莫偉軒先生就此問題作出回應,他認為大灣區對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由1980年開始,中國開放改革時第一批做生意的也是香港人,而且現時在大灣區的香港公司也是發展不錯的,只不過因為於大灣區的城市競爭力較強,因此莫先生認為香港也應該同步進步。


大灣區對金融科技發展佔一定的重要性,雖然香港有不少大型公司及銀行,而技術亦很強,但香港所欠缺的就是市場。由於科技的特性是無分國界的,初創企業推出新產品時應該放眼世界,而大灣區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及完善的制度,相對上對企業發展來說佔優,較易發展到不同的大灣區城市及市場。

 

其實香港有5所大學及5間政府資助的研究院,裏面的技術含量非常高,而香港的大學有8或9間在公營大學的世界排名更打入首100位,因此核心科技研究能力相對上不遜他人,只要在構思產品時的想法更高、更遠,較容易成功,而大灣區正正是一個很好的入門。

 

而周駱美琪女士同意莫先生對大灣區的看法,內地的市場競爭相當大,反而初創企業到大灣區發展可以借助大灣區人才對技術的知識或吸納科技人才,如在騰訊或華為培育一批科技人才,對初創企業的成長,以及對公司發展有優勢。

 

根據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的企業公司,有八成的科技執行部門也設立在大灣區,而其科技執行部門以科技發展為主,反映出大灣區的人才能有助初創企業的日後發展。

 

而在近日政府的《施政報告》有不少政策對香港與大灣區合作有很大幫助,如流動人才方面或金融科技監管沙盒(Sandbox),可以加快推出產品的速度及減低開發成本。周女士認同沙盒的重要性,建議開發香港與大灣區的沙盒,即是不論在香港或是大灣區做完測驗後,便可能推出市面,讓初創企業更快得到機遇。

 

洪博士認為香港初創企業成功是需要大灣區的支持及幫助,而中國現時發展對於創新的金融需求亦正在增長,為初創企業製造不少場景。而他認為現時的人才不足,幸好政府輸入人才,除了輸入深科技(DeepTech)人才之外,更需要工程師,因為有好的點子亦需要有工程人才實行。

 

另外,洪博士認為「獨角獸」可遇不可求,而且一個成功的「獨角獸」有機會令很多傳統企業結業,因此他主張未來發展採用「斑馬」—既黑亦白,既要舊經濟,亦是新經濟,斑馬是成群結隊,亦是互相幫助的。

 

最後,有什麼金石良言或建議給初創企業?


周女士認為如果有好的點子就不怕與其他人分享,集合多人意見,使點子更為完善,能在市場上行得通,就是成功之路。

 

而洪博士以一句作為總結︰創新是由心態開始

 

最後,莫偉軒先生認為若要立足香港,必須放眼全世界,而在這過程裏面,需要將以往的概念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