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新城保險+

移民前三個問題,教你保單宜買不宜「解」

近來為保險從業員分享移民理財這個專題時,收到最多的擔憂就是客人的「斷單潮」,新生意難做同時,因為計劃離開香港而處理保單解約已經變成一種「有口難言」的壓力,畢竟移民和移產密不可分,人都要走了,還留低保單來做什麼呢?


其實,正如過去筆者的數篇文章所說,移民前後的理財要從整體性全面規劃,視乎移民目的地,稅法制度,個人財務目標等等,保留香港的保險,很多時候是利多於弊,重組保險組合,更有機會達到制造被動收入,轉移稅務責任,甚至提升資產運用效益,令移民後生活更有保障等目的。


不論是計劃移民或是已經移居的你,在考慮保留香港保單與否之前,可以先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現時選擇的移民目的地,你是否準備好在那裡定居終老?


移民是一個人生大事,涉及的往往是一個,甚至多個家庭,既然有不同的持份者,自然有各自的期望和選擇。移民後,有人會因為適應性而考慮回流、有人會從保存財產角度進行身份規劃、亦有人會追求人生的「下半場」而選擇再次遠走他鄉。筆者曾指出「全球公民」已經成為新常態,交通和科技讓「家」不再限制在固定土地上。


移民前後,大家依然要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如果只著眼面前國家的福利政策,假使將來移居到私營醫療為主、或醫療水平較低的國家而需要保險支持醫療費用時,受制於當地保險市場的成熟程度,很可能要面對高保費、低保障、甚或是不能受保的風險。


再說近一點,在香港大家普遍有相熟的醫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小病小痛。人在異地,醫患溝通問題難免會影響診症,加上體質不同,「亞洲人病痛」都是回到香港治療比較合適。保留具有全球保障性的醫療保單,就是為移民後生活留個方面,為自己往後生活留多一個選擇。


2)移民後是否夠錢完全不用工作?


視乎移民的地點,供養人數,人生規劃等,不同人士有各自所需的財富缺口,但對大部份人而言,移民後能完全不工作是非常困難。萬一家中的收入支柱不幸患上危疾,即使當地的公司或政府醫療福利可以應付治療費用,失去工作能力其間所損失的收入,很大機會需要變賣資產應付。


很多移民熱門地點都有開徵資產增值稅或相類的入息稅,在變賣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面對稅務做成的淨收益打折,另一方面也會因為不能把握變賣時機,被逼平賣了資產所做成的隱藏成本。


如果這時依然保留了香港的危疾保險,理賠便可以應付生活所需,無須急於套現資產,保存更多財富同時減免了不必要的稅務支出,令前半生得來不易的資產能在將來帶來更好的生活。


3)你是否因為下一代而決定移民?


不論是教育制度,文化習慣、還是工作機遇,大部份家庭決定移民的一個重大因素都是「下一代」,但偏偏在財產傳承的規劃上,卻很容易忽略了這個「初心」。遺產稅在香港自2006年已經取消,但在全世界卻並不罕見,現時開徵遺產稅的國家有超過110個,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國當中,有91%國家開徵相關稅項。


移民人士對應付遺產稅普遍有兩種態度,第一種較為消極,通常以「消耗」的方式減少應稅財產,資產留低越少,要交的稅自然便越少;第二種就較為積極,較常做法是盡早將財產在有生之年轉贈下一代,從而減少離世時名下的應稅價值。兩種做法,其實都只是變相將問題留給下一代處理,前者令後代可用的資源變少了,後者則令家庭財產可能因為後代理財不善、婚姻不合等情況做成傳承問題。


通過保留人壽保險,不單遺產稅可以從死亡理賠中支付,還可以令自己在分配財產時更靈活,真正為下一代留下一份「心意」,而不是一份「負擔」。


(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 不應視為專業及/或法律意見。任何人士在需要時應自行尋求認可專業人士及/或律師之意見與指導 )


李明正 Gin Lee 簡介
全方位財務策劃專家,10年以上理財保險教育及培訓經驗,前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董事局成員 (2013-2020),專業資格包括認可財務策劃師 CFP®、特許金融策略師 CFC®、核準退休顧問 QRA、認可兒童財商教練 CFQCC 及香港證券學會會員 MHKS 等。


Gin 有15年以上為多家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財富管理及保險經紀公司擔任主管及行政總裁,亦為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主講超過300場退休、移民及家庭理財講座,定期接受本地及海外媒體訪問,現時為信報理財專欄作家。


現任: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 (IFEC) – 在職人士金融理財教育諮詢委員會 成員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 (IFEC) – 香港金融理財能力架構工作小組 成員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 (IFPHK) – 考試委員會、會員事務委員會、評估及監察委員會 委員
香港大學 SPACE 財務策劃校友會 顧問
李寶椿慈善信託基金會 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