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單分拆,故名思義是指從一張保單的現金價值中,轉換一部份變成一張或以上的獨立保單,新的保單持有人即可以是原來的持有人,也可以通過轉讓方式指定為其他人。這種功能在歐資保險產品本身很常見,主要在一些私募人壽、投資相連保險及變額萬用壽險中出現,但在本地保險市場卻絕少見到。

近日,有某間保險公司在其分紅保險新產品中增添了這個「小功能」,對有意移居海外的人士,除了理財組合中增加多了一種回報穩健的選擇外,在節稅、財富傳承的角度,更有意想不到的「大意義」,筆者從以下三方面說明一下:
1. 善用彈性提款及家庭成員,進行稅階管理
在主流移居地英美澳加,有現金價值、紅利和投資成份的保險和其他資產一樣,增值的部份都需要繳稅。不同的是,保險產品的「回報」在提取前都不屬於應稅收入,相對其他有即時「變現回報」的資產,可以延遲交稅,財富能在以百份之百複式滾存增值。這些國家的入息稅,其本上都是以累進制計算,劃分不同的稅階,收入愈高,相應稅階的稅率也愈高。

稅階管理就是通過將收入控制在稅率較低的稅階當中,從而減少賦稅。每個人的稅階和免稅額都是獨立,通過將保單分拆給家庭成員,便能將本來只有保單持有人能提取的「收益」,分佈到其他成員身上,「用盡」一整個家庭的免稅額及低稅率稅階,有效減少稅收,提高稅後收益。相較之下,其他資產的收入未必能控制自如(例如租金收入),分拆資產的操作性亦較低,稅階管理的目標自然較難實現。
2. 高效益、低成本傳承財富
將物業、股票等金額資產傳承給下一代時,即是沒有實則買賣,在很多國家都會當作「視同銷售 Deemed Sales」,或多或少都需就增值的部份徵收入息稅或資產增值稅,傳承的金額變相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很多國家都不會將保險視作產生收入的工具「Non-Income Producing」,只要保單的「回報」仍未「實現 realize」,就不會被徵稅。

通過保單分拆的方式轉贈給家人,便可以將整筆資產「完好無缺」地傳承給後代,而他們在將來亦可靈活地按自己需要,收入情況(稅階管理),甚至是稅務居民身份(例如移居到低稅率地區)提取「回報」,減低稅務成本,最大化地保留家庭財富。
3. 退保收益計稅合理化
保險收益在計算稅收時,不同國家會有各自準則,很多時和我們的「常理」判斷會有不少差異。例如在英國,保單在完全退保時,會從整體收益考慮入息課稅,但在部份退保時,卻不會按實則收益比例,只考慮保單生效時間長短計算應繳入息稅。

這種計算方式在保單生效初期需大額提款或退保,但實則沒有太大收益時,便會做成「不合理」的情況,甚至可能出現稅款大於收益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分拆保單就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讓實際收益按比例「合理地」反映在稅收上,避免為保單持有人帶來不必要的虧損。
(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 不應視為專業及/或法律意見。任何人士在需要時應自行尋求認可專業人士及/或律師之意見與指導 )

李明正 Gin Lee 簡介
全方位財務策劃專家,10年以上理財保險教育及培訓經驗,前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董事局成員 (2013-2020),專業資格包括認可財務策劃師 CFP®、特許金融策略師 CFC®、核準退休顧問 QRA、認可兒童財商教練 CFQCC 及香港證券學會會員 MHKS 等。
Gin 有15年以上為多家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財富管理及保險經紀公司擔任主管及行政總裁,亦為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主講超過300場退休、移民及家庭理財講座,定期接受本地及海外媒體訪問,現時為信報理財專欄作家。
現任: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 (IFEC) – 在職人士金融理財教育諮詢委員會 成員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 (IFEC) – 香港金融理財能力架構工作小組 成員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 (IFPHK) – 考試委員會、會員事務委員會、評估及監察委員會 委員
香港大學 SPACE 財務策劃校友會 顧問
李寶椿慈善信託基金會 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