琛情對話 女企之道|來港被稱「燦妹」 靠造帽創業上市

顏寶鈴(顏太)八十年代初,由福建的山區來港,人生路不熟,去買東西口音不正,被人白鴿眼,更稱呼為「燦妹」。顏太獨具慧眼,跟丈夫攜手創業,由當年的山區妹變成了今天的鳳凰,現在是「飛達帽業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也是2020年「大灣區殿堂級傑出女企業家奬」得主,而且多年來做善事不為餘力,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今集《琛情對話》中,張琛將與顏太討論創業心得,深入了解其心路歷程。

窮者思變 改變一生

「窮者思變」顏寶鈴以這四字形容自己的奮鬥史。「因為貧窮是不可怨言的,有些人只會怨恨社會或政府,但我從沒有這樣想過,我覺得貧窮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要有變化,就要自己去改變。」顏寶鈴二十多歲來香港,與丈夫在香港結婚,當時非常貧窮,回到家裏只有五百元,每月租金九百五十元,與另外兩戶家庭一起租住淘大花園的一個單位。生活雖然窮,但在當時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香港是人間的天堂,很有福氣的人才可以來。「雖然我在山裏長大,但來到香港便盡量融入社會,不懂廣東話便去學習,不懂英文便去讀夜校,星期六日去學習秘書、會計、商科,增值自己,有時晚上還會去工廠打工,沒有浪費一分鐘的時間。」口音又不正、英文又不好,被人稱呼「燦妹」,但顏太沒有自卑:「人家取笑我們,我不會當成一回事,這不是我們的錯,只不過是大家的出身地點不同,最重要是有意志力去學習,那怕現在我廣東話仍然不正,我也是用廣東話去說話!」

全球唯一 造帽上市

顏太與丈夫做洋行貿易生意起家,當時獲「出口信用保險局」借錢做生意,一星期便批出了二百萬給她,生意也愈做愈大。後來,顏太發現洋行生意有一定難度,就萌生回內地開工廠,做專業時裝設計的念頭,到了95年正式開設帽子生產工廠。開了工廠後,接單、起版、再生產,之後的發展是幾何跳級,很快地從一個車衣間,變成了一家三、四千人的工廠,2000年更在香港主板上市 ,是到目前為止,全球唯一造帽上市的公司。

親身到孟加拉尋商機

隨着中國產業轉換,國內成本上漲,年青人不願意在製造業工作,沒有新的人口支持密集式勞動業。顏太預見自己的公司將出現危機。當時,國家提倡「一帶一路」,為製造業搭建了平台和商機,顏太決定與四位同事遠走全世界十大窮國之一——孟加拉,開拓新工廠,「全公司的員工沒有一人是支持的,但我覺得是好的東西,我就會堅持!」顏太申請了五千萬,定立了三個兩年的目標:第一個兩年,大興土木,招兵買馬培訓人才;第二個兩年,技術轉移,培訓當地人才;第三個兩年,用數字化管理,將整個生產慢慢向着工業試點發展。最後這三個兩年計劃,完全達到了顏太的要求。「每一個階段也很成功,第一個階段每一個月產能超過一百萬,差不多十個月便達到了這個目標,成為了真正全球造帽的行業從設計到生產最大的公司。」

樂於行善 回饋社會

顏太不但在事業上眼光卓越,內心還非常仁慈而善良,在社會上做了很多善事:「我賺到錢後,第一件事是回家鄉興建醫院,我從山區來到香港,有這麼好的機緣發展,全是香港社會給我的!」於是顏太便開始回饋香港,她說:「我從不知道香港也有窮人的,於是問人香港是否有貧窮的人需要幫忙?他們說有的,可以到仁愛堂幫忙,後來保良局的人找我,又去了保良局幫忙,我才發覺香港原來也有很多基層人士需要幫助。」

問心相通 助孟加拉婦孺

顏太更厲害的是把香港做慈善的體系,帶到去孟加拉。在這極窮的國家,每三個月便派發食油及米,每次都把全國市面的食油買清,派了一萬公斤的油。後來,顏太聽說孟加拉的婦女教育水平很低,很多婦女因為家裏太窮沒飯吃:「後來我才知道孟加拉是一夫多妻制,家用很少,她們中午沒有飯吃,只能捉頭蝨,我本來沒有想着擴充那麼大,但看見那麼多女人沒有地位,找不到工作,於是便拼命擴充,之前想著只是二、三千多人,現在去到七千多人,我是想幫助孟加拉的女人。」顏太興建了孤兒院,成立慈善基金,幫助辨學和助教,她說:「雖然我們語言不通,但透過做善事,文化共融,就可以問心相通。」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